陕西自然景观——翠华山山崩景观奇 | 来源:人民网 作者:小雨时间:2010-11-24 11:33:33.0 | 摘要:国外罕见、国内仅有的山崩地质遗迹,近日在秦岭北麓长安县太乙宫翠华山发现。这一重大发现,填补了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自然景观的空缺,对地学界开展山崩机理研究,深化崩塌科学认识具有重大意义。 | | | | 国外罕见、国内仅有的山崩地质遗迹,近日在秦岭北麓长安县太乙宫翠华山发现。这一重大发现,填补了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自然景观的空缺,对地学界开展山崩机理研究,深化崩塌科学认识具有重大意义。
翠华山旅游风景区特有的山崩地质遗迹规模巨大,分布在水湫池(天池)、甘湫池、大坪三个区域,总面积29平方公里,山崩总体积约3亿立方米,目前在保护中初步开发1.5平方公里,堪称中国独具特色的山崩地质、科普、教育、科研基地。
翠华山山崩地貌形态多样、特殊、保存系统完整,由残峰断崖、堰崖湖、石海三大部分组成。残峰断崖系山体崩塌所形成的临空面,峭壁凌空,气势磅礴。堰崖湖有三处:一处在甘湫池,位于保护区的甘湫峰下,面积0.2平方公里。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成为干涸之湖,故名甘湫池;另一处在大坪,由地石沙堆积,湖已被洪水冲击填平,故名大坪;最有名的一处称水湫池,又称天池,系山体崩塌石块堵塞太乙河形成的水面,水域面积0.14平方公里。石海崩塌石块巨大,集中分布在翠华山———甘湫峰和大坪,石堆中巨石相互叠置、堆砌,宛如石头的海洋。奇景殊境有天洞、风洞、冰洞、蝙蝠洞等。其中冰、风洞“炎炎酷暑,冰柱倒立;盛夏六月,凉风习习”。
山崩遗迹地质现象复杂,区内地层为中元古界宽坪群上亚群,本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、片岩及混合片麻岩为主。受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影响,本群在翠华山主要为一套混合花岗岩为主,加有云母和少量大理岩,混合岩化作用时期为印支期(陕西省地质局1989年),是国内混合岩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,山崩颗粒大,成多种形状断裂,大者可达60×40×30立方米,乃是国内外学者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。
山崩遗迹历史悠久,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。在漫长的内、外力地质作用下,岩体节理不断加宽、加深,以巨大的岩块崩落谷底。崩塌岩块上擦痕、摩擦镜面等形迹清晰;至今,岩块裂隙仍在发展。人类历史时期记载的公元前780年的西周地震,被初步认为是加速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。
翠华山山崩遗迹可分别在不同部位观察到山崩由孕育、发展、崩塌方式到崩塌形成的发育过程。区内山崩形成的三处堰塞湖(分别是甘湫池、水湫池和大坪),则展现了堰塞湖从初期形成———发育———遗迹的完整过程。
山崩遗迹成因初析翠华山属秦岭中低山地貌,主峰海拔1416.6米。广泛出露的各种混合岩,为崩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。在秦岭多期多次复杂的断裂活动影响下,岩体内部产生多组节理,以走向南北陡倾的一组最为发育。新生代以来,秦岭的持续隆起使太乙峪强烈下切,V形发育,加剧了地势的高差,造就了高达百米陡峭的基岩临空面,这是山崩产生的构造和地貌条件。在区内昼夜温差的反复影响下,强烈的物理风化又使混合岩体形成许多杂乱无章的风化裂隙。这些裂隙在地表水不断渗入下,频繁地热胀冷缩,年复一年,使原有的节理和裂隙不断加宽、加长,破坏了岩体的结构,最终为山崩的产生创造了岩性条件。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,混合岩体不断节理、裂隙,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,巨大的岩块崩落谷底,使谷底不断加高。当然,上述作用还不足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山崩,对山崩的加速发展起到触发作用的因素有两个:首先是地震。最早关于地震与此山崩有关系的记载是,“幽王二年,西周三川皆震……是岁也,三川竭,岐山崩”(《国语》)。每次地震都会使基岩临空面丧失不稳定平衡,使其大块崩塌;另一个因素是降雨。每当夏秋之际,频繁产生的暴雨、连阴雨,使短期内大量降水渗入岩石各种结构面中,降低了岩石结构面间的磨擦力,极易引起崩塌。翠华山山崩正是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,最终在十八盘以上的太乙峪中堆积形成了厚达200———300米的崩塌体,使太乙河受阻形成翠华山堰塞湖天池和甘湫池等。
据科技文献查询,如此规模巨大、地质现象复杂、历史悠久、原始形态保存良好的山崩遗迹为“国内独有,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”。
目前,翠华山天池山崩区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山崩地质为主体,以堰塞湖(水湫池)为中心,具有奇、险、幽、秀、野的独特科考风景区。 陕西商务港
|
| | | |